黃文樹

黃文樹 | WEN-SHU HUANG
職稱:特聘教授
專長:中國教育史、中國教育哲學
學歷:國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教育學系 博士
TEL:07-6158000 ext. 4224
Email:wen@stu.edu.tw
學校名稱 | 系所 | 學位 | 起迄年月 |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 教育學系 | 博士 | 1993-09-01 ~ 1997-01-30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 教育系 | 碩士 | 1991-09-01 ~ 1993-06-30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 教育系 | 大學 | 1984-09-01 ~ 1988-06-30 |
出版年月 | 論文名稱 | 期刊名稱 |
---|---|---|
113 | 錢穆對禪宗的論衡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 |
112 | 證嚴法師的教化觀 | 法印學報 |
112 | 杜維明對陽明心學教育觀的吸取與應用 | 正修通識教育學報 |
112 | 日本時代六堆地區公學校教育 | 樹德通識教育專刊 |
112 | 第三代當代新儒家劉述先的人文教育思想 | 育達科大學報 |
111 | 第三代現代新儒家對印順學的立場── 以蔡仁厚、劉述先、杜維明為線索之考察 | 法印學報 |
111 | 臺南楠西鹿陶洋客家聚落的歷史與文化及其現狀 | 樹德通識教育專刊 |
111 | 〈唐君毅的生命教育觀──以《人生之體驗》為主要線索之考察〉 | 《修平學報(人文社會類)》 |
111 | 蔡仁厚對陽明心學教育觀的吸收與應用 | 鵝湖 |
110 | 〈印順法師對地藏法門的解說〉 | 法印學報 |
110 | 〈徐復觀對陽明心學教育觀的理解與應用〉 | 南臺人文社會學報 |
110 | 李卓吾的佛教行誼及其與《藥師經》的因緣 | 樹德通識教育專刊 |
110 | 李卓吾的佛教行誼及其與《藥師經》的因緣 | 《樹德通識教育專刊》 |
109 | 印順法師對基督教的理解與評騭 | 《致理通識學報》 |
109 | 牟宗三的生命教育觀芻探 | 《樹德通識教育專刊》 |
108 | 臺灣圓照寺住持敬定法師與東南亞及韓國佛教界的交流 | 高雄文獻 |
108 | 圓瑛法師的佛儒關係論──兼與梁漱溟、印順法師之比較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 |
108 | 宋恕對佛教的汲取與應用 | 止善 |
108 | 孔子與印順的成學經驗及其共通性 | 樹德通識教育專刊 |
108 | 印順導師對陽明學說的評論 | 《法鼓佛學學報》 |
107 | 現代新儒家賀麟對基督教的理解與應用 | 鵝湖學誌 |
107 | 現代新儒家梁漱溟的自覺觀 | 東海中文學報 |
107 | 儒家之仁與佛教之菩薩道──以孔子和印順思想為中心的探討 | 樹德通識教育專刊 |
107 | 印順導師對孟子性善論的理解──兼與梁漱溟比較 | 南臺人文社會學報 |
107 | 劉師培的行誼與教育思想 | 臺北城市科技大學通識學報 |
107 | 《十力語要》中的生命教育義涵 | 北商學報 |
106 | 西洋幼教史中幼兒美術教育觀的演進── 以幼教思想家的理念為中心之探討 | 樹德通識教育專刊 |
106 | 印順對現代新儒家的理解與評騭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 |
106 | 明書畫家徐渭與清書家康有為的共通性及其教育啟示 | 朝陽人文社會學刊 |
106 | 梁漱溟出入儒佛的生命軌跡 | 臺大佛學研究 |
106 | 臺灣私立中小學教育的演進與發展 | 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學報 |
106 | 高屏客家地區敬字文化──以敬字亭為中心之實徵研究 | 《臺北城市科技大學通識學報》 |
105 | 梁啟超對佛學的汲取及其在教育觀的應用 | 國立屏東大學學報:人文社會類 |
105 | 清儒李棠階的學術取徑與教育理念 | 樹德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專刊 |
105 | 梁啟超的醫療觀 | 正修通識教育學報 |
105 | 當前美濃地區客家族群教養觀之實徵研究 | 北商學報 |
105 | 南嶽慧思大師的教育思想 | 人文社會學報 |
105 | 清儒魏源〈默觚〉的人格思想及其對培育大學生之啟示 | 南台人文社會學報 |
104 | 魏源的佛學思想 | 白沙歷史地理學報 |
104 | 當前臺灣高等技職教育發展的特徵 | 樹德通識教育專刊 |
104 | 清儒宗稷辰〈師儒常則〉探析 | 博雅教育學報 |
104 | 唐甄對陽明心學教育觀的繼承與修正 | 屏東教育大學學報 |
104 | 高雄市客家地區外籍配偶家庭親職教養問題及其改善途徑 | 正修通識教育學報 |
104 | 康有為《大同書》的嬰幼兒公養公教思想 | 教育學報 |
103 | 江右王門弟子與佛家方外的結納 | 博雅教育學報 |
103 | 宗稷辰的教育觀 | 教育資料與研究 |
103 | 晚近師道觀──以劉真、張光甫為中心的考察 | 樹德科技大學學報 |
102 | 孫奇逢的生命風格探析 | 慈惠學報 |
102 | 孫應鰲事略及相關研究評議 | 思與言 |
102 | 李紱的氣象與學術及其對當前國人德行修養之啟示 | 育達人文社會學報 |
102 | 陽明學派與徑山寺法侶 | 屏東教育大學學報 |
102 | 孫奇逢的讀經觀 | 國文學報 |
101 | 陽明學派與靈隱寺及其法侶 | 南臺人文社會學報 |
101 | 活水源頭──李伯元的書畫世界 | 美育雙月刊 |
101 | 林政華的經學與佛學研究 | 通識論叢 |
101 | 孔顏樂處及其對人格教育的啟示 | 正修通識教育學報 |
101 | 李顒〈悔過自新說〉的德育論探析 | 教育文粹 |
101 | 孫應鰲與王門弟子的交誼 | 屏東教育大學學報 |
100 | 傳道法師的教育觀芻探 | 法印學報 |
100 | 陽明後學與禪師的交往及其涵義 | 玄奘佛學研究 |
99 | 明儒王廷相的教育觀 | 教育文粹 |
98 | 明代提學官制與孫應鰲〈教秦緒言〉教育訓詞探折 | 漢學研究集刊 |
98 | 陽明後學與利瑪竇的交往及其涵義 | 漢學研究 |
98 | 毛禮銳等合著《中國教育史》正誤 | 教育文粹 |
98 | 高一志及其《齊家西學》第一卷述評 | 慈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刊 |
98 | 第一本傳入中國的教育專著——《童幼教育》述論 | 樹德科技大學學報 |
97 | 明末儒臣徐光啟的教育成就及史家對他的評論 | 教育文粹 |
97 | 幼兒母語教學理論與實務--幼兒母語文學學術研討與教師觀摩會論文集側寫 | 幼兒母語教學理論與實務 |
96 | 鳥松鄉教育志 | 鳥松鄉志 |
96 | 星雲的教育領導風格初探 | 普門學報 |
96 | 教育實習課程的理念與內涵 | 樹德科大教育實習輔導通訊 |
96 | 「師道」的重整與再現--讀張光甫《教育隨筆》有感 | 教育文粹 |
96 | 明末來華耶穌會士的教化精神 | 師生情懷與教育專業 |
96 | 全方位的教育家-蔡義雄教授的學行與論著芻探 | 師生情懷與教育專業 |
96 | 開證的生平與教化思想 | 師生情懷與教育專業 |
95 | 李贄與利瑪竇的交誼及其「友論」之比較 | 玄奘佛學研究 |
95 | 吾師張光甫教授的風範 | 教育文粹 |
95 | 開拓性、新穎性、時代性──讀張光甫《教育哲學》 | 書目季刊 |
95 | 陽明學派的師道復興運動 | 教育史哲的舊牖與新窗 ─張光甫教授榮譽退休紀念文集 |
95 | 朱元璋的教育主張與建設初探 | 教育史哲的舊牖與新窗 ─張光甫教授榮譽退休紀念文集 |
93 | 王門弟子與佛教 | 正觀 |
92 | 王龍溪教育思想析論 | 屏東師院學報 |
92 | 台灣初等教育的語文教學政策(1624-2003年) | 高市文獻 |
91 | 江右王門的教育活動 | 屏東師院學報 |
91 | 明代教育史哲的地位及其研究方向 | 樹德科技大學學報 |
91 | 張居正的教育改革及其失敗原因析論 | 樹德科技大學學報 |
91 | 台灣當代人間佛教思潮及其在公民教育之作用 | 高市文獻 |
91 | 自學典範曹永和與藝術大師朱銘的共同成長特徵及其教育啟示 | 屏東師院學報 |
90 | 陽明後學講學內容之探討 | 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 |
90 | 明代南京國子監的教育管理析論 | 樹德科技大學學報 |
89 | 陽明後學的成員分析 |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
89 | 技職院校人文教育之檢討與建議 | 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 |
89 | APA寫作格式及其本土化之探討 | 國立編譯館通訊 |
89 | 印順導師的教育行誼與教育思想芻探 | 樹德科技大學學報 |
89 | 王門弟子的學風析論 | 教育研究 |
89 | 論明末教育 | 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 |
89 | 陽明後學之社會作用與歷史影響 | 中國文化月刊 |
88 | 小學藝能科教學多元評量舉要 | 高市文教 |
88 | 泰州學派與禪宗思想 | 樹德科技大學學報 |
87 | 泰州學派的教育思想 | 哲學與文化 |
87 | 泰州學派的淵源 | 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 |
87 | 泰州學派人物的特微 | 鵝湖學誌 |
87 | 泰州學派的教育思想及其影響 | 漢學研究 |
87 | 淺談中小學教師專業成長 | 公教資訊 |
86 | 科層體制與專業組織-以幼稚園為例 | 高市文教 |
86 | 簡述史家對泰州學派之研究 | 孔孟月刊 |
86 | 蔡元培的生平與語文教學思想 | 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 |
85 | 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實際 | 教育學刊 |
84 | 古樓村排灣族文化與教育田野調查 | 美育月刊 |
84 | 胡適對中學國文教學的主張 | 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 |
84 | 一九九○年美國小學教師證書制度 | 教育學刊 |
84 | 李贄的教育思想及其時代意義 | 鵝湖月刊 |
84 | 教育歷史研究的特性與功能 | 高市鐸聲 |
83 | 日據時期高雄市初等教育之研究 | 高市文獻 |
83 | 青少年犯罪的現況、教育部成因與輔導策略 | 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 |
83 | 李贄的教育內容觀 | 思與言 |
83 | 高雄市近十年來(民國七十二年至八十一年)人口成長與中小學教育發展關係之研究 | 高市文獻 |
83 | 理想國「洞穴之喻」的教育涵義 | 高市文教 |
83 | 魯冰花的教育涵義 | 師友月刊 |
83 | 行為治療的個案報告 | 高市鐸聲 |
83 | 從文化觀點探討中國大陸學前教育 | 比較教育通訊 |
83 | 李贄的思想根源 | 孔孟月刊 |
82 | 從玻璃心談起 | 高市文教 |
82 | 尼采「精神三變」的創作背景及其教育涵義 | 高市文教 |
82 | 屏東縣排灣族民俗藝術與教育初探 | 美育月刊 |
81 | 李贄的教育思想 | 哲學與文化月刊 |
81 | 從教師生涯談工作動機與聘任問題 | 高市文教 |
81 | 科層體制與專業組織──以學校為例 | 高市鐸聲 |
81 | 中小學教師是一種專業嗎? | 師友月刊 |
81 | 存在主義自我觀對師生角色扮演的啟示 | 高市文教 |
出版年月 | 論文名稱 | 會議名稱 |
---|---|---|
108 | 圓照寺住持敬定法師與音樂家黃友棣教授的交誼 | 2019通識教育學術研討會 |
107 | 清代高屏六堆地區客家族群的教育概況及其闕疑 | 2018第六屆六堆論壇 |
107 | 晚明居士管志道與徑山寺的因緣及其護法觀 | 第二屆徑山禪宗祖庭文化論壇 |
105 | 梁漱溟「自述」的生命教育義涵 | 第五屆文學與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 |
105 | 宋恕對佛教的汲取與應用 | 第八屆兩岸四地暨國際佛教學術研討會 |
105 | 劉師培的教育思想 | acerp 2016 The Asian Conference on Ethics , Religion , & Philosophy |
104 | 梁啟超對佛學的汲取及其在教育觀的應用 | 第七屆兩岸四地暨國際佛教學術研討會 |
104 | 晚清儒者對陽明心學教育觀的吸取與應用── 以劉光蕡、康有為、宋恕、梁啟超、劉師培為線索之考察 | The Fifth Asian Conference on Ethics, Religion & Philosophy |
104 | 明書畫家徐渭與清書家康有為的共通性及其教育啟示 | 南部中小學暨幼兒園教師藝術教育與創造思考研討會 |
103 | 魏源與佛教 | 2014東亞佛教思想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
102 | 儒家之仁與佛教之菩薩道──以孔子和印順思想為中心的探討 | 第十二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國際學術研討會 |
101 | 孫奇逢的讀經觀初探 | 第二屆讀經教育國際論壇 |
101 | 孔子與印順的成學經驗及其共通性 | 第十一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 |
100 | 張雪門的幼師生實習觀 | 幼稚園教育實習輔導學術研討會 |
99 | 幼稚園工作課程領域教材教法 | 幼稚園實習學生職前教學知能研討會 |
97 | 教學活動設計原理及幼兒母語融入教學活動設計示例 | 幼教師培生暨幼稚園現職教師幼兒母語文學學術研討會與教學觀摩會 |
97 | 臺灣語文教育史的演進--以母語教學為主軸之考察 | 幼教師培生暨幼稚園現職教師幼兒母語文學學術研討與教學觀摩會 |
96 | 陶行知在師資培育的實踐與主張及其啟示芻探 | 幼稚園師資培育的理論思索暨教師研究學術研討會 |
95 | 陳鶴琴的特殊幼兒教育觀述評 | 幼兒教育教學卓越與研究前瞻學術研討會 |
95 | 我國教育史上的「積木」初探 | 積木遊戲與幼兒教育理論暨實務學術研討會 |
95 | 《魯冰花》的教育社會學分析 | 第一届古典與現代學術研討會 |
94 | 王陽明的幼教思想析論 | 幼兒教育思想尋根探源學術研討會 |
94 | 臺灣的大學人格教育發展史簡論 | 二十一世紀人文與人格教育發展趨勢國際學術研討會 |
91 | 明代在邊陲-雲賈地區的教育關懷及其對當今原住民教育的啟示 | 2002年全國關懷研討會 |
90 | 大崗山派心覺法師行述 | 大高雄地區歷史與文化學術研討會 |
90 | 梁漱溟對鄉農教育的關懷 | 2001年全國關懷研討會 |
89 | 高雄市女子教育發展史簡論 | 2000年高雄研究學術研討會 |
89 | 高雄市初等教育發展史簡論 | 大高雄地區開發論文研討會 |
89 | 江右王門與佛教思想 | 樹德科技大學89學年度第一次學術成果發表會 |
89 | 「人的關懷」的異軍,明儒王艮的主會教育活動與尊身立本學說 | 2000年全國關懷研討會 |
89 | 析論明中後期人文教育思潮 | 外語教學與人文教育研討會 |
88 | 試探萬山岩雕與舊部落古蹟的文史意義及其利用與保存 | 大高雄地區開發論文發表會 |
86 | 泰州學派的教育思想及其時代意義 | 國立花蓮師院主辦「八十六學年度教育學術研討會」 |
83 | 韓愈教育思想之研究 | 國立臺南師院主辦「國民教育論文發表會」 |
82 | 屏東縣排灣族民俗藝術與教育初探 | 臺灣省教育廳主辦「第三屆國小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 |
專書名稱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日期 |
---|---|---|---|
美無定相 | 高雄:麗文文化事業公司 | 978-986-376-244-7 | 2021-09-02 |
《圓照寺•諦願寺志》 | 高雄:九華圖書社 | 978-986-93822-8-1 | 2020-08-10 |
2019寄情湖畔的情與思 | 樹德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院 | 978-986-96547-9-1 | 2019-07-10 |
2018寄情湖畔的情與思 | 樹德科技大學 | 978-986-96547-1-5 | 2018-09-01 |
樹德人的故事 | 麗文圖書出版公司 | 978-986-9458-46-7 | 2017-10-05 |
《寄情湖畔的情與思》 | 麗文圖書出版公司 | 978-986-9458-45-0 | 2017-09-20 |
《從生命轉彎處再出發》 | 臺中:真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978-986-93433-4-3 | 2017-02-01 |
幼兒園美感教育 | 獨立作家 | 978-986-5729-58-5 | 2015-02-01 |
晚近僧者與當代臺灣教育文化 | 妙心出版社 | 978-986-91299-0-9 | 2014-11-01 |
幼兒教育思想研究 | 高雄:麗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978-957-748-518-2 | 2013-02-28 |
陽明後學與禪師 |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978-986-221-885-3 | 2012-01-20 |
語文傳習與師生情緣(林政華學思簡譜初編) | 臺北:秀威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 978-957-748-469-7 | 2011-12-21 |
語文傳習與師生情緣 | 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978-957-748-469-7 | 2011-12-12 |
語文傳習與師生情緣(林政華在語文教育的實踐與著述) | 臺北秀威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 978-957-748-469-7 | 2011-12-12 |
幼稚園教育實習輔導 |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978-986-221-803-7 | 2011-09-01 |
幼稚園教育實習輔導(張雪門的幼師生實習觀) | 秀威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 978-986-221-803-7 | 2011-09-01 |
幼稚園生活防災教育理念與實務 | 台北秀威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 978-986-221-721-4 | 2011-04-08 |
幼稚園繪本教學理念與實務(導言:幼稚園繪本教學學術研討會之緣起與特色) | 秀威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 978-986221-641-5 | 2010-11-01 |
幼稚園創新教學理念與實務 | 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978-986-221-323-0 | 2009-10-21 |
幼兒母語教學理論與實務 | 秀威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 ISBN978-986-221-016- | 2008-05-01 |
幼稚教育的理論與實務研究 | 秀威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 ISBN978-986-6732-35- | 2007-11-01 |
師生情懷與教育專業 | 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 978-957-555-851-2 | 2007-06-20 |
教育史哲的舊牖與新窗張先甫教授榮譽退休紀念文集 | 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 957-555-771-9 | 2006-01-10 |
泰州學派教育學說 | 高雄:復文出版社 | 2003-09-19 | |
李贄的教育思想 | 高雄:復文出版社 | 957-555-464-7 | 2003-09-19 |
陽明後學與明中晚期教育 | 台北:師大書苑出版社 | 957-496-274 1 | 2002-08-01 |
張居正的教學思想與教育改革 | 台北:秀威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 957-30429-6-7 | 2002-06-01 |
計畫名稱 | 計畫時間 |
---|---|
第三代現代新儒家對陽明心學教育觀的吸取與應用──以蔡仁厚、劉述先、杜維明為線索之考察 | 110 ~ 112 |
第二代現代新儒家對陽明心學教育觀的吸取與應用──以徐復觀、唐君毅、牟宗三為線索之考察 | 108 ~ 109 |
閱讀與書寫──樹德科技大學中文語文教養教師群組課程計畫 | 106 ~ 108 |
第一代現代新儒家對陽明心學教育觀的吸取與應用──以馬一浮、熊十力、張君勱、梁漱溟、賀麟為線索之考察(2/2) | 106 ~ 107 |
高屏六堆地區客家教育人物──以李添春、鍾國珍、徐榜興、溫興春為線索之考察 | 106 ~ 106 |
閱讀與書寫──樹德科技大學中文語文教養教師群組課程計畫(3/3) | 106 ~ 108 |
第一代現代新儒家對陽明心學教育觀的吸取與應用--以馬一浮、熊十力、張君勱、梁漱溟、賀麟為線索之考察(2/2) | 106 ~ 107 |
第一代現代新儒家對陽明心學教育觀的吸取與應用──以馬一浮、熊十力、張君勱、梁漱溟、賀麟為線索之考察(1/2) | 105 ~ 106 |
高屏客家地區敬字文化的傳衍、現況與展望──以敬字亭為中心之研究 | 105 ~ 105 |
閱讀與書寫──樹德科技大學中文語文教養教師群組課程計畫(2/3) | 105 ~ 106 |
閱讀與書寫──樹德科技大學中文語文教養教師群組課程計畫(1/3) | 104 ~ 105 |
《晚清儒者對陽明心學教育觀的吸取與應用──以劉光蕡、康有為、宋恕、梁啟超、劉師培為線索之考察》(2/2) | 104 ~ 105 |
社會變遷中美濃地區客家族群父母的教養觀演變之研究 | 104 ~ 104 |
103年教育部推動大學師資生實踐史懷哲精神教育服務計畫 | 103 ~ 103 |
高雄市客家地區新移民家庭親職教養問題及其改善途徑 | 103 ~ 103 |
南部中小學暨幼兒園教師藝術教育與創造思考研習營 | 103 ~ 104 |
晚清儒者對陽明心學教育觀的吸取與應用──以劉光蕡、康有為、宋恕、梁啟超、劉師培為線索之考察(1/2) | 103 ~ 104 |
102年教育部推動大學師資生實踐史懷哲精神教育服務計畫 | 102 ~ 102 |
清嘉道咸時期儒者對陽明心學教育觀的吸取與應用──以宗稷辰、魏源、李棠階為線索之考察 | 102 ~ 103 |
清前期儒者對陽明心學教育觀的傳承──以唐甄、李紱為中心之研究 | 101 ~ 102 |
明末清初合會朱王兩家教育觀──以孫奇逢、李顒為中心之研究 | 100 ~ 101 |
99年教育部推動大學師資生實踐史懷哲精神教育服務計畫 | 99 ~ 99 |
99年度落實教育實習輔導工作實施計劃 | 99 ~ 99 |
幼稚園生活防災教育學術研討會 | 99 ~ 99 |
幼稚園教育實習輔導學術研討會 | 99 ~ 100 |
嘉靖年間反心學教育觀的諍辯──以羅欽順、王廷相、呂柟、吳廷翰、陳建為線索之考察。 | 99 ~ 100 |
幼稚園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 | 98 ~ 98 |
幼教師培生暨幼稚園現職教師幼兒母語文學學術研討與教學觀摩會 | 97 ~ 97 |
艾儒略教育行誼與教育思想研究 | 96 ~ 96 |
徐光啟教育思想之研究 | 95 ~ 95 |
陽明後學與利瑪竇的交流及其教育思想之比較 | 94 ~ 95 |
明末高一志的教化行誼及其教育觀—以《童幼教育》為中心探討 | 94 ~ 95 |
印順的人間佛教教育思想與當代台灣教育文化 | 94 ~ 94 |
陽明後學與利瑪竇的交流及其文教影響 | 93 ~ 93 |
朱元璋教育思想研究 | 92 ~ 93 |
陽明學派的兒童教育觀 | 90 ~ 92 |
王龍溪教育思想研究 | 90 ~ 91 |
江右王門教育思想研究 | 89 ~ 90 |
張居正的教學思想與教育改革 | 89 ~ 90 |
陽明後學與明末教育之研究 | 87 ~ 88 |
計劃名稱 | 計畫時間 |
---|---|
《妙通寺志》研撰暨出版 | 民國 113 ~ 115 |
妙通寺及其心地法門學術研討會暨論文集出版 | 民國 113 ~ 114 |
112年客家知識體系發展獎補助研究計畫-個別型研究計畫-日本時代苗栗地區公學校教育之研究 | 民國 112 ~ 113 |
日本時代六堆地區公學校教育─以學校沿革、就學狀況、課程教材、教訓方式、師生關係為線索之考察 | 民國 111 ~ 112 |
109年度客家知識體系發展獎補助研究計畫:臺南客家孤島楠西地區客家族群聚落—以歷史與文化為線索之研究 | 民國 109 ~ 110 |
《美無定相》研撰 | 民國 109 ~ 110 |
《圓照寺志》研撰 | 民國 107 ~ 109 |
106年補助大學校院發展客家學術機構計畫-子計畫3:高屏六堆地區客家教育人物–以李添春、鍾國珍、徐傍興、溫興春為線索之考察 | 民國 106 ~ 106 |
「高屏客家地區教育文化與休閒推廣之整合研究」-子計畫3:高屏客家地區敬字文化的傳衍、現況與展望-以敬字亭為中心之研究 | 民國 105 ~ 105 |
99年「結合大專校院辦理就業服務補助計畫」「促進就業服務活動」補助計畫書-「就業講座:實習教師應有的態度和精神」 | 民國 99 ~ 99 |
99年「結合大專校院辦理就業服務補助計畫」「促進就業服務活動」補助計畫書-「就業講座:幼稚園教師甄選面試的要領與注意事項」 | 民國 99 ~ 99 |
99年「結合大專校院辦理就業服務補助計畫」「促進就業服務活動」補助計畫書-「就業講座:求職用履歷表與自傳的撰寫原則」 | 民國 99 ~ 99 |
活動名稱 | 地點 | 參與人 |
---|---|---|
2024年捷克共和國布拉格全球教育、教學與學習國際學術會議 | 捷克布拉格 | 黃文樹 |
The Future of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 13th Edition | 義大利/佛羅倫斯 | 黃文樹 |
ANISSH (Academic Nusa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主辦的「7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Science, Business,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tudies (SBEM)」 | 泰國 | 黃文樹 |
ECERP2019歐洲倫理、宗教與哲學會議 | 英國 | 黃文樹 |
1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disciplinary Trends in Social Sciences and Business Research (MTSBR-FEB-2018) | 澳大利亞雪梨 | 黃文樹 |
2017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ocial Sciences and Management | 日本北海道札幌 | 黃文樹 |
acerp 2016 The Asian Conference on Ethics , Religion , & Philosophy | 日本神戶 | 黃文樹 |
2015年第五屆倫理、宗教與哲學亞洲會議 | 日本大阪 | 黃文樹 |
2012年第42屆亞澳教育哲學學會國際學術研討會 | 台灣 | 黃文樹 |
年度 | 內容 |
---|---|
107 | 系教學優良 |
99 | 系教學優良 |
開始年度 | 結束年度 | 服務名稱 |
---|---|---|
111 | 111 | 專任教師111學年度負責高教深耕計畫工作-協助執行 111學年度高教深耕計畫 |
110 | 110 | 擔任通識教育學院110學年度語文組召集人 |
110 | 110 | 協助執行 110學年度高教深耕計畫 |
107 | 107 | 通識教育學院語文組中文類召集人 |
100 | 100 | 100學年實習教師實習輔導業務計畫 |
99 | 99 | 99學年師培中心實習教師實習輔導業務計畫 |
98 | 98 | 98學年實習教師實習輔導業務計畫 |
97 | 97 | 97學年實習教師實習輔導業務計畫 |
96 | 96 | 96學年實習教師實習輔導業務計畫 |
95 | 95 | 95學年度實習生實習輔導業務 |
95 | 95 | 95學年教學卓越計畫4-2-4建立教學績優獎勵及淘汰制度分項計畫負責人 |
94 | 94 | 94學年實習教師實習輔導業務計畫 |
93 | 93 | 93學年實習教師實習輔導業務計畫 |
課程名稱 | 計畫名稱 |
---|---|
科際整合與大學教育 | 科際整合與大學教育 |
國文:經典選讀 | 國文─經典選讀 |
幼兒教育哲學 | 哲學家的故事與現代教育思潮 |
教育實習 | 幼稚園班級經營 |
幼稚教育概論 | 古代遊戲與玩具 |
教育哲學 | 雅典學院 |
教育哲學 | 教育哲學講義 |
幼稚園教材教法 | |
APA寫作格式及其本土化之探討 | |
教育哲學綱要 | |
教育實習 | 教師甄試:九年一貫課程重點彙編 |
教育實習 | 教師甄試:考古題彙編 |
教育實習 | 教師甄試:課程綱要重點摘要 |
教育實習 | 教師甄試:教育法規重點摘要 |
教育心理學 | 教育心理學名人傳 |
教育實習 | 試教實戰演示 |
教育實習 | 教師甄試經驗分享 |
幼稚園教材教法 | 幼稚園教材教法:現行幼稚園課程標準取向 |
幼稚園教學實習 | 主題一:研定個人專業資料檔案──教學相關檔案製作 主題二:實習相關作業──教師甄試EZ通 |
幼稚園教學實習 | 幼稚園教學實習:主要教學模式 |
寫作技巧 | 國文-寫作技巧 |
幼兒教育哲學 | 教育哲學 |
幼稚園教學實習 | 幼稚園教育實習 |
文化與生活 | 文化與生活 |
寫作技巧 II | 自我探索──自傳寫作 |
創造思考與問題解決 | 創造思考與問題解決 |
寫作技巧 | 寫作技巧──書信寫作 |
文學欣賞 | 文學欣賞 |
文學欣賞 | 文學欣賞 |
創造思考與問題解決 | 創造思考與問題解決 |
文學欣賞 | 文學欣賞:精進創新教學 |
寫作技巧 | 寫作技巧 |
科際整合與大學教育 | 科際整合與大學教育 |
創造思考與問題解決 | 創造思考與問題解決 |
文學欣賞 | 文學欣賞 |
寫作技巧 | 寫作技巧 |